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艺术家在表演皮影戏。 新华社记者 金 宇摄
在暖风吹拂的五月花季,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意大利威尼斯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天稳、姚惠芬和当代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展示作品,以“不息”为主题对应本届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万岁”。2005年,中国国家馆首次落户威尼斯双年展现场,至今已参与7届。此前,有中国艺术家以个人身份参与过威尼斯双年展。这样一个专业人士作品的展览,如今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或多或少可以说明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大众化局面慢慢形成。
传播民族文化的国际舞台
中国艺术家开始进入世界各大艺术双年展发声,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美术“走出去”已成为常态,特别是圣保罗双年展(2002年)和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中国国家馆的进入,以及北京国际双年展(2003年)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当代视觉艺术已经进入世界顶级展览,并建成传播民族文化的国际展示平台,拥有了自主话语权。
双年展(多年展)是现代世界通行的美术展览方式。目前,全世界有多达300来种不同类型的美术双年展。其中,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双年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被誉为世界三大视觉艺术展。其他有美国惠特尼双年展、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古巴哈瓦那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意大利佛罗伦萨双年展、阿联酋沙迦双年展、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那些在欧洲、美国举办的双年展,主旨多关乎各类当代艺术;而欧美以外的双年展,在关注当代艺术的同时,往往还有着非欧美中心论之意。
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声音
自亮相以来,中国国家馆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中国视觉艺术形象。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上,时任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范迪安领衔策展了第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主题是“造境”,邀请了雕塑家、建筑师、民间艺术研究与创作专家等的作品,用中国元素营造现代世界的图景。由于“非典”疫情,中国馆展览此次未能前往威尼斯,其展览改在广东美术馆,作为当年威尼斯展览的一部分。
2005年,中国馆的主题是“处女花园——浮现”,重在表现“开放的中国”。这是中国馆首次落户威尼斯现场,一位参展人用传统风水堪舆的方式,选定威尼斯军械库的一角作为中国馆。这个地方被誉为面朝大海,藏风聚水,形如龙蟠的风水宝地。这就是饱受争议的作品《威尼斯风水计划》。
2007年,中国馆的主题是“日常奇迹”。策展人邀请4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艺术家参展。通过几位女艺术家表现她们所代表的社会的变迁,并呼吁社会关注女性。
2009年,中国馆以“见微知著”为主题。策展人希望强调中国悠久历史积淀对现实的创造底蕴,所选择的参展艺术家是一批活跃的当代画家,在这些艺术家身上似乎看到更多历史与现实的碰撞。
2011年,中国馆的主题是“弥散”。这一年的作品极有分量。艺术家潘公凯的作品《融》是一个大型装置,通过月亮门进入长长的甬道,两边的墙上是潘公凯自己的中国画作品,一篇潘公凯写的关于当代艺术边界问题论文的英文翻译稿,被投影在冰天雪地的中国画残荷背景上。据悉这是威尼斯双年展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画元素。杨茂源的装置作品《器》把中国陶瓷和中草药结合在一起。现场,7000个装满中药的小陶罐时时散发出强烈的中药气味。策展人说:“希望每个威尼斯人人手一个陶罐,最好让整个城市在展览期间都弥漫着中国中药的味道”。
2013年,中国馆主题是“变位”,旨在探索生活和艺术、物品到艺术品、非艺术到艺术等的界限和人们行为的改变。何云昌的作品《威尼斯的海水》由众多水杯构成,观众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做交换,把水杯带走。
2015年,中国馆的主题是“民间未来”,呼应了双年展的总主题“全世界的未来”,希望呈现出真实的中国,呈现出每天发生在中国的生活、工作、世态人情。
“不息”是否载得动“艺术万岁”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最大关注点是,两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他们极为传统的作品走入世界当代艺术殿堂。面对传统艺术的现代性的质疑,中国馆的策展人说,这里要说的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而是当代中国艺术。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艺术万岁”,对于同样是文明古国的中国和意大利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从中国国家馆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开始,始终面对的就是千年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型。本届展览选择了传统的苏绣、皮影及其与现代艺术结合的方式。
皮影和现代的电影、电视有相近的影视效果,却有着千年的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陕西皮影传承人汪天稳与汤南南、邬建安共同创作的皮影“不息——移山填海”在展厅的3个屏幕演出。他们希望“使用传统皮影的工艺去创作全新的当代艺术作品。”用这种沟通古今的形式来表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神话传说,揭示艺术内在的民族精神力量。
中国刺绣有着比纸上绘画更悠久的传统,参展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慧芬用上百种不同的针法来再创作李嵩《骷髅幻戏图》、马远《十二水图》这两幅宋代古画。当皮影、刺绣和实时录像、动画、自动机械表的表演配合展示时,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郑璇认为:展览从中国传统艺术土壤中选取了独特的观察角度,阐述中国文明孕育的哲思,展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进化。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阎东说,艺术家通过创作,以多样化的艺术语境,表现当今中国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这些语境强调展览空间的叙事性,从而也增加了中国馆自身的认知度。外国观众反映:“中国的宝贵传承,也给世界艺术带来更多可能性。”
中国艺术的国际风景线即“中国形象”,在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清晰。范迪安说:“世界对今天的中国有非常大的兴趣,也包括通过艺术了解中国的兴趣。2002年,为了策划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我来到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大卫·克罗夫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全世界都在以贪婪的目光看待中国’。”这句话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界流传的“经典”。因为,大家都觉得,克罗夫用“贪婪”来形容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向往、警惕、疑惑交织的复杂心情,是非常准确的。这就对策展人提出一个课题:用什么样的策划意识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范迪安的看法是:中国人正在寻找一个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转换。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