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还剩为数不多几天的时候,中国电影票房总数总算超过了去年创造的440亿票房纪录,但年初的600亿设想彻底成为泡影。
现在流行评选年度关键词,如果给电影业选择一个关键词的话,那么“尴尬”会是一个合适的候选。2016年有关电影的一切,很多都令人感到尴尬,感到坐立不安,感到一种撕裂。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电影业的浮躁与功利,多少都让它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情绪与人心。
2016年有关电影的最大话题仍然是票房。暑期档的票房不佳,让很多人嗅到了国产片大势不妙的气息,国庆档持续疲软,则彻底验证了年度电影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一时间,关于“中国电影进入拐点”、“由过快发展变成平稳落地”、“被彻底打出原形”等声音频出,尽管有管理部门的官员,试图给出国产电影创作依然乐观的观点,然而这种观点在大批国产片溃败的口碑、颓废的创作走势面前,显得有心无力。
对票房的迷恋在2016年开始冷场,看过这一年的电影,会发现“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已成国产电影的一道奇观。单就眼下的贺岁档来看,《长城》刚刚被舆论飓风袭击,《摆渡人》迅速成为“后起之秀”,给予了对电影充满期望的观众以最后一锤重击。在进入年度票房TOP15的作品中,逃不过差评的有《大话西游3》《爵迹》《叶问3》《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澳门风云3》《长城》《摆渡人》等,很难想象,是这些电影占领了高票房电影的半壁江山,剩余的高票房电影中,除了少数几部如《美人鱼》《湄公河行动》之外,也多属于基本合格之作,有着基本卖相,并无太大亮点,也不具备进入影史的素质。
评选十佳电影,成为2016年的一桩难事,但从观众的口碑中寻找差片,候选电影却如过江之鲫,《谁的青春不迷茫》《致青春:原来你也在这里》《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大唐玄奘》《梦想合伙人》《封神传奇》《王牌逗王牌》《陆垚知马俐》……和进入票房TOP15的电影相比,这些电影更接近于国产片的创作真相:要么靠所谓大IP把观众骗进影院,要么搞一个莫名其妙的噱头找一堆明星对付出一个无聊的故事,它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趁着市场之热进场抢钱。
高票房电影在质量上几乎全面溃败,让观众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在对烂片批评毫不留情的同时,2016年有一个悄然扩散的舆论转向,即对小成本、文艺片报以厚爱。《长江图》《路边野餐》《塔洛》《冬》《我不是王毛》等,获得了超过其本身价值的高评价。这其实也是一种尴尬,对纯粹艺术片的支持,成为反抗烂片的一种姿态,也意味着商业与艺术的结合尝试,在2016年是失败的,起码今年没有出现类似《白日焰火》《烈日灼心》这样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很好的作品。
在2016年的话题电影当中,也有真正值得关注的话题之作,比如《驴得水》《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前两部受欢迎是因为能在它们那里看到一个好故事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国产片难得一见的批判意识,《罗曼蒂克消亡史》则体现出了更为罕见的一种个性表达和品质追求,只是这样的电影,在今年并没有起到引领作用,可悲地成为了陪衬品。
在乱局中寻找希望,在挫败感中寻找安慰,只有依赖少数仍存有电影良心的从业者,以及在创作暗夜中默默探索的新生代们,能给我们制造一点惊喜,并渴望这点惊喜能成燎原之火,重新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潮流。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