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共计10期的《国家宝藏》节目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一经播出便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丰收,这是继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的又一与文物有关的现象级电视节目。尤其让人欣慰的是,节目的火爆并不只体现在收视率上,更延伸至线下的积极反馈,博物馆旅游热的升温,就是一个重要表现。有网友评论,“每每看到民族优秀作品展示于眼前,整个人就会‘燃’起来。”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宝藏》栏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为大家讲述这档“爆款”综艺背后的故事。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做《国家宝藏》这个项目?
于蕾:刚开始锁定传统文化为主题,是因为主创团队都是一群有博物馆情怀的人。我们在英国期间去各个博物馆调研,发现那里的博物馆离人们的生活很近,人们能在博物馆里谈恋爱、上课,而国内的博物馆却跟人距离很远。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是电视工作者要思考的。因此,我们有了让那些珍藏于历史长河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大众“客厅”的想法,于是就做了这样一档节目。
记者:文物是怎么挑选出来的,哪些文物才有资格出现在观众面前?
于蕾:我们很早就到九大博物馆调研,对博物馆提供的备选名单上的文物都做了深入研究。但我们挑选的文物和博物馆最初的理解并不相同,并不是说一级文物就一定比二级文物好,禁止出境的文物就一定比不被禁止出境的文物强。我们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中国情怀的东西。每一件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有着荡气回肠的故事,有很多文物并不在最初的备选名单里。
记者:节目播出之后,不论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是网友对节目的评价都很高,您自己如何评价这档节目?
于蕾:演员刘涛看完第一期故宫博物院就非常激动,觉得特别大气。还有之前与我们沟通过的很多专家也都给了许多肯定的反馈。比如台北故宫的一位老师在节目播出两期之后,专门给我发微信说,“节目特别好,他每期都在看”。后来这位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告诉我,“有台湾朋友看了这个节目跟他说,中国有这么好的文化、这么智慧的文明,谁再说我不是中国人我就跟谁急”。他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让我非常感动。这再次证明了,文明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只是擦去了国宝身上的灰尘,是文物自己放出了日月争辉的光芒。在我看来,文化自信不应该只是口号,我们要通过讲故事、讲好故事,让这些厚重的历史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记者:《国家宝藏》能否卖到国外去,从而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
于蕾:对,其实我们有一个“野心”,就是希望《国家宝藏》能够变成未来第一个版权输出的案例。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活在节目引进的市场里面,一直在买国外的模式,所以我们最开始也到英国去学习感知,回来之后觉得我们真的不差,于是开始思考怎么把自己的东西变成成熟的作品。《国家宝藏》是从内容到形态的彻底创新,所以很难,孵化了很久。我相信未来会有其他的媒体同行进入到博物馆领域再开发新的节目。
《国家宝藏》的热播,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一次,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是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的相得益彰,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