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义,译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翻译》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英语专委会专家。曾任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
黄友义先生长期从事翻译、出版、互联网传播、国际交流。参加过党政文献对外翻译,曾为党政领导人担任口译。长期与国际出版界合作,曾任中美大型合作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与文明”中方总协调人。参加过第1-5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并担任主持人。注重对外介绍中国的研究,积极参与中国公共外交,出席国内外相关主题论坛。组织并主持过多场国际出版论坛。
译著包括美国文学名著《名利场大火》、《马歇尔传》和《无冕之王》;对外介绍中国各个方面的中译英图书,如《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国加入WTO与经济改革》、《千年古都西安》、《中国长城》、《中国旅游》、《中国玉器》以及《聊斋志异选编》等。此外还完成了《全景中国――广东――潮声中的先行者》、《全景中国――浙江――钱塘江潮涌天下》、《中国制造》、《21实际中国当代文学书库》、《我从新疆来》、《浦东故事》等数百万字的中译英书稿翻译和核定工作。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值得纪念的各个领域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需要纪念的方面就是翻译。回顾40年历程,翻译界可以自豪地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翻译界的全力参与和辛勤耕耘,就不会有翻译事业的大发展。
翻译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尤其是翻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发展非常值得研究与传播。许钧教授主编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列入了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出版项目,是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研究项目成果。
40年来,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研究经历了两轮高潮:第一轮跟改革开放同步,译者们大力翻译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资料、先进文化作品、先进管理经验专著等。与此同时,翻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源源不断的外语人才。
第二轮高潮出现在本世纪初,目前还在继续发展和变革之中。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加大,中国经济文化等领域迅速走向世界,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当中大量对外翻译,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话语影响力。在这轮翻译高潮中,翻译专业教育、翻译资格考试、翻译人才培训、翻译服务等领域快速发展。
近年来,翻译界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首先是从过去的“翻译世界”转为在继续“翻译世界”的同时,更加重视“翻译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就是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先进管理和先进技术。广大翻译工作者花费巨大精力,把这些先进的国际知识展示给国民,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如今,中国经济遍布世界,中国的影响广泛传播,这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中文来实现,主要依靠翻译来完成。
第二个变化是从过去的单一题材翻译转成多题材翻译。长期以来,翻译的重头是文学,文学的包容和魅力将是翻译的永恒主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翻译的题材越来越扩大。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大型对外建设项目、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的输出、时政信息、中国影视剧的对外翻译比重逐年增大。
第三个变化是从少数西方语种的翻译转为多语种的翻译。无论传统的外国文学翻译还是西方技术和管理的输入翻译,涉及的基本是英法日德俄少数语种。然而,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起步以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一度不被重视的非通用语种或者人们常说的小语种翻译量逐年增加,让小语种翻译人员供不应求。
第四个变化是单纯的人力翻译转为人力和人工智能翻译的结合。新技术始终在推动翻译业态的变革。40年来,老式打字机首先被电动打字机取代。进而,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翻译的工作模式。过去翻译人员严重依赖的纸质字典如今很少被人使用。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更是深刻改变着翻译界的思维、工作和发展模式。人们拥抱新技术,开发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推动翻译模式升级成为业界常态。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沿着长度和广度延伸。“一带一路”走多远,翻译任务就有多重;中国翻译发展如何,就决定了“一带一路”建设走多远。
40年前,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非常微弱。现在,中国需要向世界传播自己,世界需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面临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赢得国际社会理解的急迫任务。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任务摆着了中国面前,更摆在了广大翻译工作者面前。
在新时代,翻译面临新挑战,需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给翻译研究、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升华的机会。翻译界需要深刻认识历史提供的机遇,抓住机会,挑起自己的历史担当。
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翻译研究,无论从最初介绍国外翻译理论、挖掘我国历史上经典翻译理论还是在新时代创新中国翻译理论,引导翻译实践,理论研究工作支撑作用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第一次系统地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翻译事业和翻译研究状况做了细致权威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轨迹,展示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和变革,既是对40年中国翻译研究探索、创新历程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建设的指引。
许钧教授是40年翻译发展的见证者、实践者、贡献者。他率领的撰写团队集中了当前中国最活跃、最具学术地位的翻译学者。整个团队既有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者,如许钧和穆雷教授,也有在过去二三十年来一直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是最权威的撰写队伍。他们在从事翻译教育和翻译实践的同时,勤于自考,重视总结,是翻译界的有心人、思想者。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大量的翻译教育和中译外和外译中的实践经验,撰稿者给读者展示的是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总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书选题的策划者唐瑾编审,长期关心中国翻译研究,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版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过去,是为了将来。这部翻译重头著作的撰写和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急需的指导作用,必然会推动中国翻译事业与翻译理论建设更加健康的发展,以便帮助翻译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
本文系作者授权中国文化译研网公众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