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志:我的前世一定是个中国人

来源: CCTV文化十分

作者:潘婷

2019-01-07

 640.webp (93).jpg


 “中国大龙的龙,天安门的安,同志的志。”龙安志这样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作为一名美国人,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在这片充满了开拓者气质的土地上,他为了解中国而留下来,在中国创业成家,融入中国。如今,在中国生活了38年的龙安志,拥有着多重身份:经济学家、投资顾问、环保主义者、作家、纪录片导演。

  改革开放40年,不仅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改变命运,也让外国人龙安志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他只是普通的个体,但他的故事却折射出近40年岁月的沧桑与澎湃。


  某种程度上讲,龙安志是一个有名的老外。

  他在北京拥有3座四合院,养着几只猫;在西藏积极投身藏式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建立“香巴拉宫”;在青海成立医疗中心,给身患白内障牧民做眼科手术。

  2018年12月4日,“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在北京启动。57岁的龙安志满头银发,一身黑色西装应邀来到了现场。


640.webp (94).jpg

  △龙安志先生在研讨会上发言


  尽管年龄已近六旬,龙安志依旧活跃于写作和拍片。面对镜头,他告诉记者:“我现在不光是在继续写书,也做探险,还准备开拍新的纪录片。”

  近40年的中国生活经历让他几次深深地陷入回忆,言语间流露出对这个国家的深厚感情。

  龙安志说,自己的前世一定是个中国人。“上辈子在中国没有做完的事,下辈子接着做。”


  创业 · 在中国


  1981年夏天,一架搭载着23位美国留学生的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其中,有一位留学生的名字便是龙安志。

  而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见证者和经济改革的亲身参与者。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位怀抱着中国梦想的美国大学生。


640.webp (95).jpg

  △龙安志的南开大学入学证明


  龙安志:

  我是理想主义者。因为我在美国看到很多社会矛盾,美国人很有钱,但是他们并不幸福。当时我想追求一个理想主义的概念,就来到了中国。


  那时的龙安志每天跟身穿蓝布衣服的中国同学学习汉语,常常骑着自行车到胡同里遛弯儿,切身体会到当时逐渐开放但物资依旧紧缺的中国。

  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龙安志发现一些市场的“小花”已经在风中摇曳。他回忆:“看到有些农民在街上摆小摊,卖些生菜、白菜、花生米,这就是自由市场。”这些小小的初生的自由市场,给美国人龙安志提供了中国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的信号。

  半年后,龙安志结束了南开大学的学习,随后来到香港继续学习法律和中文。


  龙安志:

  我带个包,拿个太极剑,戴了一个绿色的帽子,下了飞机打的,跟司机说‘同志,请带我去香港中文大学’。来到学校,我每个人都叫‘同志’,‘请问同志,宿舍在哪里?’‘请问同志,图书馆在哪里?’

  后来同学跟我说,在香港不用叫‘同志’了。


  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凭借流利的普通话和对中国的了解,龙安志进入了马仕达律师事务所。这是他在中国的第一份职业。


640.webp (96).jpg


  1983年,马仕达律师事务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工作卓有成效的龙安志也来到了北京。

  那时,在北京工作的龙安志每天骑着自行车,到3公里外的地方收发传真。一路上,无论是北京人还是沿路的四合院,都让他感受到亲切和愉悦。


640.webp (97).jpg

  △龙安志在故宫


  当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陆续来到香港投资,龙安志头上“中国通”的光环也越来越耀眼。


640.webp (98).jpg

  △80年代,龙安志在北京饭店上班


  很快,龙安志迎来了他创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年:1992年。

  这一年,许多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龙安志看到了巨大的机遇在向他招手。


  龙安志:

  1992年,邓小平南巡,他到深圳讲话,建立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政府部门的人开始谈,市场经济是什么概念,怎么操作,怎么和计划经济和解。

  那时候实际上是开了绿灯,外商投资者看了觉得可以进来,可以开始做事。突然我就变得特别忙,我在法律事务所里面,很多人找我去参与谈判,那时候我觉得可以开一个公司,时机都对了。


  很快,龙安志注册了南龙亚太投资有限公司,专门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当时一大批跨国公司,比如柯达、拜耳、西门子、爱立信等都曾经是他的商业伙伴。

  2001年,龙安志出版了《中国的世纪》一书。在这本40多万字的书中,他特别邀请了8位中国部长、28位跨国公司总裁和中外专家,用详实的数据和确凿的案例分析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640.webp (99).jpg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对龙安志的预言表示肯定,他说:“如果中国的经济按照现在的轨道发展下去,他在21世纪将是最强大的。”

  这一切使龙安志以一个资深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的身份登上了事业的顶峰,成为众多跨国企业争相延揽的“明星”。

  而此时的龙安志却有了新的目标。


  买下三所四合院


  在龙安志看来,最能代表北京文化气质的建筑就是四合院,似乎只有住进四合院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北京的文化气息,融入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

  早在1995年,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龙安志终于买到位于北京东四的一座残破四合院。当时的北京正在蓬勃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四合院正在被拆除。许多人弃如敝履的老物件,却被他视若珍宝地捧了回来。


640.webp (100).jpg

  △修复前的四合院


  龙安志:

  那个四合院破破烂烂的,但是北房很完整。两个耳房特别烂,南面的部分现在有个圆门,以前都是塌了的,什么也没有,我就设计了那个圆门。


  他从正在拆除的老四合院中买来老木头、石块,从东北运来新木料,甚至还去河北找来了两个门墩。他专门请来故宫和恭王府的修建队,自己设计草图,再请专业人士绘制蓝图,还经常待在现场帮忙。

  补齐了回廊,重做了大门,四合院原本的容颜一点一点重现了。

  1996年,龙安志在四合院里写出了《中国第一》这本书,书的第一段这样写道:枯叶伴随着子夜的微风落在门外台阶上的声音清晰可知,这是北京的中秋之夜。过去5年里,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清代的院落里度过的。冬天,来自蒙古的寒风干燥而多沙,在庭院外的胡同里呼啸,北京城区就是由这些胡同构成的迷宫。

  1998年、2000年,龙安志又买下了两座旧四合院,同样花了一年的时间修复。


640.webp (1).jpg

  △修复后的四合院


  被他修葺完的四合院,似乎是林语堂谈建筑的最好诠释:“最好的建筑,是使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四合院就像是中国人的最高居住理想。

  这个四合院更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摆放着历史名人用过的天鹅绒窗帘、皮椅、收音机……


640.webp (2).jpg


  工作繁忙的时候,他在雕梁画栋的院子里沏上一壶热茶,会找到一种“空”的境界。一花一木见世界,一砖一瓦见众生,身在其中,心就能安定下来。


  龙安志:

  我很反感住在那种高楼大厦里面,我觉得没有人情味。有些人对一个地方有特别贴近的关系,可能是跟前世是有关系的。


640.webp (3).jpg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做客龙安志的四合院


  寻找香格里拉


  2002年,正处于事业顶峰的龙安志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决定:踏上寻找香格里拉之旅。


  龙安志:

  我发现那些正在被拆除的四合院门口,都刻了一个字,善、礼、道等等。每个文字符号都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突然我感觉到中国传统价值观点都被拆迁了。

  为了钱,就把最宝贵的东西全都拆平了。这太可惜了,再谈经济、投资,做这些事情就没有意义。


  在饥饿的年代,温饱是我们的理想;在贫弱的年代里,强大是我们的理想;在日渐富裕的今天,我们的梦想又在哪里?一路奔跑追赶,现在的我们,将去往何处?

  就这样,作为知名经济学家的龙安志从商场上消失了;作为寻找者的龙安志,出现在了青藏高原腹地。


640.webp (4).jpg


  也正在那时,中国与西方世界很多人在为“香格里拉”的所在地争论不休。不少探险家、诗人、文学家和追寻美好生活的人,不断痴迷地去寻找“香格里拉”。然而,“香格里拉”究竟在哪?

  “香格里拉”源于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书中首次描绘了东方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640.webp (5).jpg

  △香格里拉


  1996年,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项目启动。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如今,在藏式风情浓郁的香格里拉县城,已经很难觅到“中甸”二字。这个曾经使用多年的县名,如今只存在于历史记录和当地人一时难以改口的话语里。

  而在当时,围绕着“香格里拉”的争议却始终没有停歇。龙安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视角,出于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和追问,促使他踏上了寻找香格里拉之旅。


640.webp (6).jpg

  △龙安志与团队拍摄纪录片中


  龙安志:

  2002年我去中国西部,拍了《寻找香格里拉》纪录片,那时候我就开始了解很多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


  龙安志徒步穿越了青藏高原的几个省区:西藏、青海、云南。一路寻访了多位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作家、时装设计师、流行歌手、摇滚乐队、环境保护者以及藏族活佛与牧民。


640.webp (7).jpg


  在青海,龙安志遇见了一个喇嘛,他是牦牛奶酪加工厂的厂长——藏族汉子吉美坚赞。他还是寺院的住持,在当地牧民中很有声望。当龙安志来到他的加工厂参观时,不禁问道:“为什么不考虑把厂子办在城市附近呢?”

  吉美坚赞说,他办工厂就是为了给牧民们提供卖奶的方便,同时不影响牧民的生活方式,还能增加牧民的收入。为此,吉美坚赞不远千里,加倍付出艰辛,从偏远的草原深处长途运输到城市销售。他也用卖奶酪的钱创办了一所学校,能让孩子们免费上学。

  这个故事一直深深影响着龙安志,“强烈刺激、震撼了我!”龙安志这样感慨。从此,龙安志到不同的藏区进行采访和写作,所撰写的关于西藏的书也源源不断地面世。

  在采访舞蹈家杨丽萍时,龙安志看到她住在云南很偏僻的村子里,经常找来少数民族的女孩子,让她们唱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歌谣,跳传统的舞蹈,龙安志为她们录音、拍摄,这些舞蹈正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原生态舞剧《云南映像》。在杨丽萍身上,龙安志兴奋地找到了现代社会所缺失的文化传承。


640.webp (8).jpg

  △龙安志与杨丽萍。杨丽萍出现在龙安志的《寻找香格里拉》纪录片中


  这些人改变了龙安志思考中国的方式,他感悟到:香格里拉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观念。有一颗善良的心,通过奉献和为他人做善事,就能找到真正的香格里拉。

  在龙安志所著的《喜马拉雅随笔之香巴拉经文》一书中,他谈到自己曾与昂钦仁波切大师进行过私密会谈。大师告诉他,香巴拉是找不到的,甚至不能通过冥想到达香巴拉。“香巴拉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积极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产生的能量变成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从此,他立足中国西部,为残疾人开设工作坊,使他们自给自足;开办医疗中心,用低廉的价格为贫困人群看病。


  龙安志:

  比如说我们做低碳,恢复那些老低碳的做法,做工艺品,开残疾人工坊,教他们学习一些技术,他们以后可以自己做。

  最近我在青海成立医疗中心,给牧民做医科手术。就这样一步一步做。


640.webp (9).jpg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一本叫《中国》的画册被作为特别的礼物送给各国嘉宾,画册封面上写着龙安志的名字。


640.webp (10).jpg


  画册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作为5个篇章。所有的图片都是龙安志亲手挑选出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他反复斟酌写下的。它们由龙安志数十年的中国生活凝聚而成。

  改革开放40年,累计有数百万人次的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将自己融入改革开放大潮。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使者。

  采访中,记者问龙安志:换做任何一个国家,会比您过去在中国的变化更大、发展机会更多吗?龙安志思考后郑重地回答:不会。


640.webp.jpg


  他说:“改革开放的中国,高速发展的中国,成就了许多中国人的中国梦,也成就了很多像我一样参与其中的外国人的中国梦。”


   点击观看电视节目 →【龙安志:中国就是我的家】←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