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4月17日上午,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承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文化译研网、四达时代集团等协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支持的“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正式开班。
本次“研修班”以“影视互译、文化共享”为主题,共邀请了来自蒙古、越南、日本、巴西、俄罗斯、法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毛里求斯、坦桑尼亚、科特迪瓦、亚美尼亚、美国、加拿大、埃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24个国家的26位外方电影节主席、影视机构负责人、译制专家参加。活动还吸引了60余家中国影视机构,为外国嘉宾推介了影视作品总计304部,其中电影179部,电视剧58部,纪录片67部。并将通过此次活动了解外方嘉宾反馈,帮助中国影视机构获得第一手海外市场的需求与评价。
当日举行的开班仪式上,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朱琦在致辞中指出,举办“研修班”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外影视文化合作与交流,加深世界各国影视译制界人士与中国同行的了解,帮助大家掌握中国当代影视艺术发展情况,探讨中外影视作品译制与合作机会,交流影视译制与传播方法,提升影视译制合作水平,降低中外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此次“研修班”为大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可持续、务实、互助、权威、可靠的交流平台,进而推动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高水平译制合作,实现深入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进文化互鉴,从而实现真正的“影视互译,文化共享”。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在致辞中说,影视作品的译制不仅有利于克服语言障碍、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而且原汁原味的本土化配音更能体现对本土语言的尊重,更能获得当地民众的亲切感、认同感。翻译的使命在于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沟通,一部成功的影视译制作品不仅体现了译制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文化素养、艺术造诣,更体现了译制工作者在不同文化之间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博大情怀。影视译制工作者要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促成民心相通的行者、歌者和使者,让影视作品成为文明互鉴的载体、成为加深理解和信任的桥梁。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随着中外影视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影视产业的发展,产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上出现了明显缺口,培养影视译制人才具有特殊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率先在国内开设影视译制专业,借助中国传媒大学鲜明的传媒特色以及多语种优势,形成了影视翻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影视译制人才。在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发挥在影视译制领域的教学研究优势和历史经验,创新影视译制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流人才,为中外影视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Serge Losique先生讲述了语言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达了对“研修班”活动的热烈期待。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芬兰图尔库大学终身名誉教授伊夫·甘比尔 (Yves Gambier)、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冈萨雷斯(Luis Perez-Gonzalez )、中国影视翻译领域的专家麻争旗教授、金海娜副教授分别就中外影视译制的主题与中外专家进行了交流。
来自37所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影视人才也参加了此次“研修班”,对影视译制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影视译制教学将影视与翻译两个学科完美融合,是根据社会需求构建的交叉学科,进而能够培养出国家急需的语言基本功扎实、人文素养深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视译制人才,为中国的影视译制注入年轻的力量,为中外影视交流做出贡献。
从2015年起,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了两期“中外影视译制合作研修班”,开启了中外影视译制的国际化专业交流与合作机制。今年的“研修班”将分别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举行。其中“2017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研修班·北京活动”将在4月17日至21日期间举行。参加“研修班”的国际专家将通过“论坛”、“全球4K高清网络直播的‘中外影视故事沙龙’”、“电影市场路演”等活动与中国同仁开展经验交流、作品选译、影视交流等务实合作。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