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同时,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定制化”“精准化”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有效对接政府需求,实现高效转化。
“一带一路”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旗舰型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众多智库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为研判“一带一路”建设走势与重点,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与实施,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作出了特殊贡献。但是,一些问题限制了智库对“一带一路”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当前“一带一路”智库存在的发展短板,提出相应对策。
制约智库一带一路研究的短板
重视智库、善用智库、发展智库是战略布局,也是现实挑战。然而,涉及“一带一路”研究的相关智库也面临诸如“有库无智”“库多智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五个维度来把握。
机制维度。从属性上来分,国内智库绝大部分为官方智库。官方智库拥有稳定的人员编制和财政拨款。它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高于社会智库,但往往因外部竞争压力小,而导致内部创新动力不足。这些智库既面临管理体制不科学等共性问题,也有着各自的发展短板。党政军智库在信息获取、影响决策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它们基本沿用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明显,独立性不强,不太能适应新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智库有明显的人才和跨学科优势,但易出现管理松散的现象。它们的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普遍不足。社会智库的研究力量相对较弱,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成果维度。“一带一路”研究覆盖众多领域和行业,但真正能够抓住痛点的专家和成果较少。相关研究容易出现博而不精、研而不透的问题。很多成果是“百度式”研究,重复研究一些低水平的问题,缺乏实际价值。有些智库产品囿于简单的政策描述,或者停留在理论描述,研究报告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一些智库虽已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相关项目,但缺乏深度与跟踪调研,很少聚焦问题。它们提出的建议容易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少研究存在简单机械套用、借用相关理论的现象。此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跟风研究多,创新性研究少;宏观形势和背景情况研究多,具体对策研究少;区域国别研究多,产业、企业微观项目研究少;中国智库自我研究多,中外智库合作研究少。
评价维度。智库的影响力是由研究成果的质量决定的,而研究成果质量及影响力也要接受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衡量以及影响。可以说,评价成为智库发展的一种导向。但目前,这一导向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和标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很多智库评价仍然简单沿用学术评价标准,存在重理论轻实用、重数据轻创新、重“支招”轻落地等现象;有的智库在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时,存在机械化和简单化现象;一些智库对成果运用关心不足。
人才维度。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智库发展的根本。“一带一路”智库人才短板和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加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专门人才少,懂沿线国家语言、法律、文化习俗的研究人员少。一些“一带一路”智库的外聘人员主要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缺乏政策敏感度和实践能力。此外,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也尚未形成,人才流通不畅,政府和智库的人才交流有待加强。
传播维度。“一带一路”属于国际化倡议,国际社会对此存在一些误读和误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一些国内智库只简单地论证“一带一路”重要性,不够重视沿线国家的意见。还有些“一带一路”智库在国际交流中更多地关注欧美国家,而与发展中国家智库的互动较少。此外,多数智库机构没有自己的网站或专业刊物,承办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少。不重视成果在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等渠道的传播,不能及时、有效地发声并掌握话语权。
推动一带一路智库高质量发展
各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建设高质量的“一带一路”智库。首先,深化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创新。一是全面、深刻把握中央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精神,科学把握智库建设的基本规律,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关于智库建设的先进经验。二是在深化智库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去行政化,改变以往“一竿子插到底”式的硬管理,向管宏观、管协调、重统筹、重服务转变。提高服务决策的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和激发智库活力。三是营造更宽容的对外交流环境,推动智库人才对外交流。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交流、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四是鼓励成立民间研究智库,但要识别查证,探索智库建设“有退有进”的机制。
着力提高智库成果质量。高质量智库成果是智库发展的生命线。高质量智库成果要在三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二是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有学理性和思想性。目前,在引导智库成果提质增效方面,存在对智库成果的学理性和思想性重视不足的情况。须知,智库成果本质上是思想的成果,出思想应该是智库的核心功能。因此,提高智库成果质量,必须在提高学理性和思想性上下功夫。
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精准的智库成果评价体系和标准,发挥智库成果评价在智库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智库评价方面起步较早,评价标准也相对完善。中国智库要总结好相关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和新型智库发展要求,探索和构架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智库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同时,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定制化”“精准化”决策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有效对接政府需求,实现高效转化。
拓宽人才选拔和平台渠道,切实打造“一带一路”智库人才“旋转门”。构建中国特色智库“旋转门”制度,促进智库与政府决策层间的人才常态化流动和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比如,“一带一路”智库可定期选派一些学者到各级政府挂职锻炼,政府也可以选拔一些官员到各类智库锻炼或调任工作。同时,还可以探索打造国际人才“旋转门”制度。
此外,加强议题策划,深化对外传播,提高全球议题参与水平与话语体系建构能力。在议题设置上,跳出以我为主的思维范式,因地制宜,因国施策。“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涉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和价值观。因此,要注重与不同国家受众的双向交流。了解受众国自身类似的话语体系,多用受众容易理解的话语方式。采用鲜活事例和通俗的道理,融通中外相似概念,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切实提升“一带一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积极向国际智库和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持续提高我国智库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搭建智库传播平台,提升智库传播的影响力,主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智库通过网站、杂志和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论坛发声,定期推出智库成果。
(作者系蒋正翔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研究院研究员)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