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译外,不少人认为应该由外国人来完成。此说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没有道理,由外语是本族语的人士翻译中文著作,译入语言会更地道鲜活,尤其在文学方面。然而,在非文学文献方面,中国人的外译应该说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同。如果我们放眼中国早期翻译史会发现,那些引领“东学西渐”的翻译家都曾尝试外译中国小说。类似于杨宪益娶戴乃迭,他们有的也娶洋媳妇,而他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更糟一些,彼时的中国没有国际地位可言,那个时代的华人形象不佳。因而这些翻译家的形象值得探究。
黄加略——第一个法译中国小说的文化使者
黄加略,生于清朝前半期,福建莆田人士,法语翻译,曾留学于法国,后定居于此,娶巴黎姑娘玛丽·克劳德·蕾妮(Marie Claude Regnier)为妻。彼时正值法国汉学热,黄加略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译为法文,引进法国,因此获得“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此外,他倾注心血完成《汉语语法》和《汉法字典》的编写,为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作出卓越贡献。
黄加略少年丧父,被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李斐理培养长大,通晓中文和拉丁文。后来,他辗转来到法国,定居于此,以教授法国人汉语为活。黄加略曾担任国王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官,负责信函和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此外,他还受法国皇家文库之邀编写《汉语语法》和《汉法字典》。
在翻译方面,黄加略曾尝试翻译《玉娇梨》,第一次将中国小说引进法国。然而,他在翻译完前三回后,受其学生以该书情节平淡无味,非法国人之爱所劝阻,停译于此。尽管如此,其首译之举独具开创性,打开了中国小说法译的大门,是法国汉学家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
1714年,法国皇家文库邀请黄加略编写《汉语语法》。该书内容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口语语法,涵盖汉语语法论稿、汉语语义、汉语起源、汉语官话和方言等十余题。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内容广泛。该书较早涉及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与语言本体的研究范畴,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满足了法国人了解中国的愿望。
除《汉语语法》外,黄加略还编撰了《汉法字典》,努力完成了一份两千字的汉译法词汇表,按照汉字的214个部首顺序排列,所选单词实用而日常。但是,字典最终并未全部完成,只编到“水部”。字典的手稿由两部分组成,收录了《海篇心境》和《字汇》《正字通》。按部首编写,大大提高了法国人利用字典的功效。
彼时的法国正值“中国热”,黄加略因其留学生身份,吸引不少法国学者围绕其身边,双方共同探讨中国文化。其中,孟德斯鸠最为著名。黄加略经常同他讨论中国的政治、宗教、文学等问题,帮助孟德斯鸠了解中国,构建中国文化体系。黄加略同孟德斯鸠的谈话深刻影响了孟德斯鸠的创作,后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引用他们的谈话内容。
陈季同——中法文化使者
陈季同,福建侯官人,号“三乘槎客”,在近代中欧文化关系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集翻译家、西文作家、诗人与文化使者为一身,他不仅将西学带到中国,更将中国文学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西方。
陈季同毕业于堂艺局学堂,附属于福州船政局。毕业时,他因学习优秀被船政局录取,后到英法两国参观学习。此后历任中国驻法、德、意公使参赞。他还曾代理驻法公使,常年在法国巴黎工作生活,出入欧洲大都市上流社会。他在国外广泛交游,了解西方文化,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精通法文,通晓英、德和拉丁文。除此,他国学修养深厚,有着坚实的翻译功底。彼时的法国对中国偏见极深,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认识中国,他将中国古典文学译介到欧洲,并用法文写作小说,向欧洲介绍中国社会情况,大力宣传中国文化。
西方的生活经历让陈季同认识到中国闭关锁国的恶果,在观察中国与世界的时候,他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眼光。他曾告诫曾朴说,要参加世界的文学,就要大规模翻译,不仅要译介他国的名作,还要译介我国的优秀作品。这种世界观使得他不断进行文化的输出与输入。
陈季同身怀爱国情怀,希望将中国古典文化推介到欧洲。为此,他编译《中国故事集》,选取了《聊斋志异》中的二十六篇,向西方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内心生活和愿望。该译本出版后,广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而后被引入英国,同样受到英语读者的喜爱。总而言之,陈季同卓有成效地把富有魅力的中国风俗和中国文学介绍给法国。
1897年,陈季同在《求是》报担任主笔翻译,以“三乘槎客”为笔名,译介西学,宣传维新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外,他还翻译了不少法兰西文学名著,包括雨果的《九十三年》以及剧本,莫里哀的《夫人学堂》和左拉的《南丹与奈依夫人》,是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除翻译外国著名文学作品,陈季同也大力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戏剧引入西方,为此,他创作了许多法文作品,包括《中国人自画像》(Les Chinois Peints Par Eux-Memes)、《中国戏剧》(Le Theatre des Chinois)、《中国人的快乐》(Les Plaisirs en Chine)等。他的作品体现深厚的民族尊严感,文风幽默、文笔诚实轻敏,价值高、意义深,深受法国人民的追捧和喜爱。
辜鸿铭——中西文化传递的使者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汉滨读易者、读易老人,后以字行。他生活背景复杂: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成绩优异,通晓英、德、法、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精通西方文化。1880年,辜鸿铭学有所成后回到马来西亚,任职于新加坡英国海峡殖民政府辅政司。而后遇见马建忠,并在他的劝说下,立志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此,他辞去在新加坡的职位,回到老家槟榔屿,剃发蓄辫,苦读中国典籍,学习中国文化。
回国后,辜鸿铭应邀加入张之洞幕府,负责洋文案书写,深受张之洞的器重。在张之洞处,辜鸿铭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最终成为一代儒学大师。辜鸿铭在外留学14年,先后游历英、法、德、意、奥等国,对西方文明了解颇深。除此,他广泛拜读莎士比亚、歌德、爱默生、阿诺德等人的作品,对他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见解。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虽然生活在国家的苦难阴影之下,但是在西方鼓吹优质物质生活时,他依旧认为文明社会的评判标准是人文的建设。中国的人文建设主要体现在儒教上,因此,他主张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并以传播真正的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给最为普通的英国读者为己任,旨在向西方传递中国文化,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成见。
辜鸿铭在翻译的过程中引用了诸多西方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话语,以便更好地让西方人认识东西方思想的共通之处。他译文的特点是语言活、文化比照大胆,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与他对英文的掌握炉火纯青、学贯中西有关。虽然辜鸿铭的英译文不是没有争议,但是其可读性与不少外国汉学家相比,多数人会认为略胜一筹,在传神效果上有时令人折服。
辜鸿铭一直都在努力传播中国文化,他笔耕不辍,创作了丰富的英文作品,包括《中国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国牛津运动故事》(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等,努力将中国的古典文化带到西方世界,让西方人了解、尊重中国文化。此外,辜鸿铭还经常在英文刊物上发表文章,批判西方,弘扬“周孔之道”。
辜鸿铭作为中西文化传递的使者,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西方。他翻译的文学作品,打破了中英文之间既有的语言文化障碍,更加便于西方读者理解接受。辜鸿铭以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执着的精神,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林文庆——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
林文庆,生于新加坡,祖籍福建龙海。他有多重身份,既是企业家、社会改革家,也是慈善家和教育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学博士,曾担任过立法议员和厦门大学第二任校长。他语言造诣高,通晓英语、马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对闽地、粤地方言更是深谙于心。他曾翻译过屈原的《离骚》,受到新加坡前总理的高度赞誉,称其为“学贯中西的双语人才”。
林文庆成就之丰,广为人赞颂。在政治方面,林文庆曾三度当选“海峡殖民地立法议会”的华籍议员,后加入新加坡英国立法会。他是“海峡英籍华人工会”的创立人之一,曾两次担任主席席位;他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领袖,后成为孙中山的内务部卫生司长,身兼数职,是孙中山的重要帮手;他还是外交部顾问,曾获得大不列颠帝国勋章。
在经济方面,林文庆是新马华人金融业的先驱,曾参与创办“和丰银行”和“华侨银行”,后又与人合资创建“华侨保险公司”。他还将巴西的橡胶引进南洋,尝试种植并取得极大的成功,橡胶园获得巨大收益。
在教育方面,为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林文庆开设华人女校、华语学校和华语训练班,鼓励华侨说普通话。1921年,他放弃在新加坡的事业来到厦门大学,担任第二任校长。为了给厦门大学募捐,他特地来到南洋,每天五点起床,准备募捐之事。从上任到后来去职,林文庆当了16年厦门大学校长,奠定了厦门大学的百年根基。
在医学方面,林文庆因医术高超,被称为“新加坡第一人”。他成绩优秀,是东南亚第一位获得英女王奖学金的中国人,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他先后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内科荣誉博士和外科硕士学位,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而后在剑桥大学潜心研究病理学。1893年,他回到新加坡继续行医,因为其医术奇高,人们尊称他为“在世华佗”。他还曾经与陈若锦合建“海峡英联邦州政府医院”。
在文学方面,林文庆是唯一能用英语讲解儒家文化的学者,被人们称为“新加坡哲贤”。他用英文撰写了《孔教大纲》。1930年,他担任英文期刊《民族期刊》的主编,著有《东方生活的悲剧》《新的中国》等作品。
在翻译方面,为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粹,他将《离骚》翻译成了英文,让世界人民可以诵读。《离骚》之英译将诗歌翻译和典籍翻译结合在一起,其难度可想而知,对译者的要求之高,也难以估量。然而,即使困难重重,林文庆依旧以一己之力完成翻译,不仅向西方读者介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西传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林文庆,一位成长在南洋椰风蕉雨中的翻译家,他从政、从商、从事教育文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赫的成绩,在历史的变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郭聪、周晓寒,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4-12-25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