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更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大格局。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博物馆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发挥其文化阐释和文化传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馆内展品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但由于文物本身的文化特殊性和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同时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认识有限,因此,博物馆翻译工作在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予以足够重视,以期实现博物馆文物翻译的规范化,助力大同历史文化传播工作。
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肩负着传递文化信息的使命。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大同市博物馆的文物名称英译文本为语料,探讨文物名称英译的特点,归纳文物名称的英译原则,旨在寻求文物名称的可操作性翻译策略,从而提高译文的接受度和国外游客的参观体验度,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翻译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Skopos rule),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前者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而后者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其中,语际连贯次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同时从属于目的原则。
总之,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从以源语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研究中心,关注译文在目的语语境和文化中的作用,译文的充分性取代等值成为评判翻译优劣的依据。
文物名称英译的特点及原则
历史文化的传播有赖于文物翻译,而翻译的规范化程度直接制约着文化传播。文物翻译属于实用性文体翻译,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民族属性和文化内涵使其翻译又区别于一般的文字翻译。根据功能翻译目的论,文物名称英译要遵循以译文的交际目的为首要原则,考虑译文在目的语语境和文化中的作用。“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工作中的笔译实践,认为文物名称英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历史文化性、简洁性、信息性。
根据文物名称英译的特点,文物名称英译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翻译文物的名称时译者要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文”达而“意”不达的情况。比如“西汉青铜四神炉”(图一),炉上部有镂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而“四神”是中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因此,译者需要说明“四神”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同时在翻译文物所属的朝代时,不但应将其译出,还应在括号内注明朝代的具体起止时间,从而把文物蕴含的字面和字间文化信息传达给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游客,笔者译为“Bronze Censer with Hollowed-Out Four Spirits(symbols of auspice), Western Han Dynasty (202B.C.~8A.D.)”。
图1 |西汉 四神青铜炉
其次,译者在了解源语文化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目的语文化,将自己置于目的语读者的语境和文化中,设身处地判断哪些信息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西方受众难以理解,需要相应增加中国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来充分弥补文化缺失,从而让国外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时产生和国内游客相同或大致相似的感受,充分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比如“富贵万岁瓦当”,瓦当俗称瓦头,是中国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翻译时可采用音译加注释法,译为“Wa Dang(eaves tile)with Characters‘Fu Gui Wan Sui’(It means wish you have a rich and long life)”,让外宾通过译文不仅了解文物的用途和功能,还能够知晓瓦当上的文字意义,从而实现译本在目的语读者和文化背景中的交际意图。
最后,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译者要筛选有效的文化信息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对于文物名称中的有些词语因其传递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而应当准确翻译,而有些内容则可以作为注释信息或忽略不译。以“明观音铜坐像”(图二)为例,笔者将其译为“Gilt Bronze Statue of Guanyin, Ming Dynasty (1368~1644)”。笔者通过信息筛选对文物名称进行了一番增减,增加了对文物制作工艺及年代的解释,对于塑像形态“坐像”忽略不译,因为游客完全可以通过实物来获取到这个信息。
图2|明 观音铜坐像
以大同市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文本为例探究文物名称的可操作性翻译策略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化过程。罗新璋、刘庆元认为文物的命名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想使每一件器物的汉英名称都能完全对应是非常困难的。即在文物翻译中“达”比“信”更重要,在求“信”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不达”的情况,追求译文的“达”更为重要。译者需要在详细比较中西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保证翻译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读性,使译本乐于为英语读者所接受。经综合分析,笔者以大同市博物馆文物名称英译文本为范例,具体阐述在功能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文物名称翻译策略。
1、直译
在保持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基础上,如果英文中能找到形式和内涵都对应的表达,有直接对应或类似的概念意象,目的语读者能够收到与源语读者相等或相近的理解和感受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这符合目的论法则中的“忠实法则”,即最大限度地符合源语文本。比如:
石铲:Stone Shovel
石刀:Stone Knife
石雕柱座(图三):Stone-Carving Pedestal
彩绘女侍俑(图四):Painted Maid Figurine
彩绘陶壶:Painted Pottery Jar
釉陶骆驼:Glazed Pottery Camel
陶毡帐:Pottery Yurt
图3|石雕柱座
图4|彩绘女侍俑
2、加注
因英汉双方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文物名称是汉民族特有的,要准确地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可谓困难重重,因为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恰当英文,意思相近的英文又不足以表达汉语的确切意思,或者容易引起西方受众的误解,这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语义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途径就是以“语内连贯”为首要原则,“语际连贯”服从于“语内连贯”。为对该种语义空缺进行有效弥补,一般通过加注释的方法实现。文物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为半音译的处理法,即拼音加注释。在运用半音译法翻译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目的语中不能翻译文物,二是半音译后需要添加辅助翻译,从而使读者能够自注释中了解文物的背景文化信息,充分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传播作用。以大同市博物馆“沧桑代地”和“北魏平城”展厅里的六件文物名称英译为例:
石磬(图五):Stone Qing (musical instrument)
青铜戈:Bronze Ge (weapon)
青铜箭镞:Bronze Jian Zu (arrow)
青铜弩机(图六):Bronze Nu Ji (part of a weapon)
秦权:Qin Quan (the uniform weight cast at reign of 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
铜鍑:Bronze Fu (cooking vessel)
图5|石磬
图6|青铜弩机
磬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质乐器,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又称“天籁”。戈是青铜兵器中最重要的进攻性武器,完整的戈由青铜戈头、木柄、柄末端的铜樽组成。铜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刃部,是远射程武器。弩是战国以来广泛使用的远射程武器,由铜弩机、木臂和弓三部分组成,弩机安放于木臂后部,包括牙、望山、悬刀、机塞、枢轴五种构件,弓置于木臂前端。秦权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时统一铸造的衡具,俗称秤砣。北朝墓常有铜鍑或铁鍑出土,形制深弧腹圜底,桥形耳,喇叭形镂空圈足,是北方少数民族用炊具,便于携带于马背之上,游牧狩猎时可随处野炊。这六种文物名称仅用于中国古代,年代久远,现代英语中没有确切的词与之对应。采用先音译再加注释法,说明文物的功能,在实物对照下,外国游客一看即懂。这样取得的效果明显要比只用拼音或勉强找个英语对应词好得多。
3、意译
有些中文的思维方式、措词、比喻或语言的某些特点如果照其原来的样子直译,就会妨碍英文的通顺表达,这就需要采取变通的办法处理,即传达源语的基本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意译,以求英文流畅易懂。如果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或意象,且将中文译入英文没有太多文化意义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即以解释性的文字说明文物蕴含的深层信息,不必过多拘泥于原文。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文本需要为特定目的服务,翻译必须能使文本或者译文在其使用的环境中发挥作用。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符合目的论的首要法则“目的法则”。笔者以大同市博物馆“北魏平城”和“辽金西京”展厅的三件文物名称英译为例:
釉陶人面镇墓兽:Glazed Pottery Burial Object in shape of Beast with Human Face (for purpose of deterring evil and protecting soul of the deceased)
陶耳杯(图七):Pottery Cup with Crescent-Shaped Handles
瑞兽葡萄纹铜镜(图八):Bronze Mirror with Pattern of Animals Playing among Intertwined Grape Vines(symbolizing people’s expectation for a prosperous life)
图7|彩绘陶耳杯
图8|瑞兽葡萄纹铜镜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随葬明器,意在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祈求墓葬平安。耳杯多呈椭圆形,两侧有月牙形把手,有陶制、漆制、银制等,用来盛酒、羹或酪。唐朝西域的葡萄种植及酿酒技术在内地广为传播,因此在唐代绘画及织锦、金银器、铜器构图中开始大量使用葡萄纹,葡萄硕果累累、枝繁叶茂缠绵不断,时人取其生活富足美满、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寓意,体现出太平盛世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此镜呈圆形,内区饰葡萄枝叶缠绕,果实饱满,其中有瑞兽嬉戏于葡萄枝蔓间,区外葡萄枝蔓交错,各种飞鸟走兽环绕其中。对于这三件文物,译者并没有照字面一一对应进行直译,而是采用灵活的译法,不仅描述出文物的表层和中层文化信息,还阐释了文物的深层信息,从而产生出更加符合预期读者要求的译文,实现最高层次的交际目的。
结语
在文物名称英译中, 所谓“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些中文词语译成英文时只能基本准确,或大部分准确,这是因为,译语固然要忠实于源语,要“信”,但也要通顺,要“达”。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以及语言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开展文物翻译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中西双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在充分掌握英语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地进行文物翻译工作,才能使文物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本文来源:《文物天地》2020年9月总第351期
转自:文博在线平台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