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东英寿。图②:日文版《唐宋八大家的世界》。图③:日文版《唐宋八大家的风采》。图④:《新见欧阳修九十六篇书简笺注》中文版。
“他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他对金石学有着奠基性贡献,他开创了以诗话体裁进行诗歌评论之先河,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与日本学者东英寿相识相交多年,每次只要提到“他”,都能让这位平日里略显严肃寡言的汉学家打开话匣子。让东英寿津津乐道的那个“他”,就是中国北宋文豪欧阳修。在东英寿看来,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获得的收获感和愉悦感,是支撑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埋首故纸的最大动力;而让更多日本民众喜爱上中国古代经典,吸引更多日本青年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则是他最大的心愿。
“得益于中国考据学的老办法,来源于细读中国古典文献的笨功夫”
1980年,20岁的东英寿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研究室专修中国古代文学。刚进入大学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大学三年级的暑假,东英寿前往上海交通大学进行为期4周的短期留学。在实地走访苏州、杭州、无锡等中国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后,他喜欢上了中国。
而真正让他对中国文化着迷的,则是一次奇妙的土家族之旅。1993年,东英寿作为日语教师被派遣到湘潭大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日语教学活动。一位土家族教师邀请他前往自己的故乡访问,并用地道的土家族仪式热情接待了他。
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风情,让东英寿仿佛进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开始如痴如醉地搜集有关土家族历史、仪典、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资料,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
九州大学的汉学研究在日本颇负盛名,东英寿师从日本著名汉学家冈村繁,养成了勤勉严谨、穷根问底的治学态度。他细化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专攻中国唐宋文学。
一开始,他只想弄清楚中日两国收藏的十几个版本的《欧阳文忠公集》中哪一版是南宋周必大的原刻本。带着这样的问题,东英寿对不同版本的《欧阳文忠公集》进行了详细对比和考证。
历经10年研究,他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相较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版本等其他明代定本全集,日本天理大学馆藏版本中有96封书信,是其他版本中没有的。这一成果得到中日两国专家的肯定,这96封书信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史论丛》2012年第一期上全文刊载。
以此为契机,东英寿对欧阳修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2020年10月,他再次提出新的研究观点,回答了不同版本《近体乐府》中的欧阳修词作数量何以出现差异的问题。
“所有的成果都得益于中国考据学的老办法,来源于细读中国古典文献的笨功夫。”东英寿这样总结道。下笨功夫,说来容易,可中国古代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对于外国学者而言,研究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他将源源不断的研究动力归功于中国学术传统的博大精深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千百年前,日本知识分子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和渴求,远渡重洋到中国求取典籍,许多中华文献在日本流传至今。作为当代汉学研究者,能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力量,我深感荣幸。”东英寿说。
“多涉猎一种中国古代典籍,就能多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魅力”
东英寿已经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成为日本汉学研究中生代领军人物之一。如何推动日本的宋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为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每当我踏访中国古代诗词中描绘的风景所在地,每当我流连于中国古代先贤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吟咏他们的佳句名篇,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其所感,思其所思,乐其所乐,忧其所忧。在这种强烈的共鸣中,我越来越深切地体悟到中国古代经典中蕴含的幽深意境和精微奥义。”东英寿说:“汉学研究是我毕生的兴趣,我希望能将这份体验分享给更多日本读者,吸引更多日本青年投身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在论文专著之外,东英寿正着手写一本关于欧阳修的通俗读物,将这位自己心目中的“超级巨星”介绍给日本民众。
“多涉猎一种中国古代典籍,就能多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魅力;多诵读一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就能多体会到一种令人惊喜的新鲜感。”下一步,东英寿还计划将研究范围从欧阳修扩大至唐宋八大家。他主持的课题《关于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色及其受接纳过程的综合研究》已经获得“日本科学研究费·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
他说:“在日本,许多中国诗人家喻户晓,例如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等,但还有很多中国诗人和作品有待人们的进一步了解。我将广邀日本中国唐宋文学研究者共同参与这项研究,同时从中国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日,以提升日本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水平和唐宋八大家在日本的知名度。”
“如此频繁密集的学术活动,正是中国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尤其是学术交流的使者,东英寿频繁来往于日中两国之间。他既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常客,也经常受邀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高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9年8月在北京见到东英寿时,他刚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堆中冒出头来,带着一脸的兴奋和满足说道:“我终于在国家图书馆的宋版古籍中找到了支撑自己论文观点的有力证据。只有来到中国,才能有这样的收获!”
在中国,东英寿收获的远不止文献资料,他还与许多中国学者结为挚友,他的学术成果也得到了中国朋友的尊重。而一些中国学者对他学术研究提出的建议,同样也被东英寿珍视为难得的切磋机会和完善论点论据的他山之石。
当前,中国的学术进步之快、学术风气之盛、学术氛围之浓,常常让东英寿感到惊讶。仅2019年8月以来,东英寿就应约先后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进行演讲,并受邀分别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欧阳修暨宋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研究看法。 “如此频繁密集的学术活动,正是中国学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最好证明。”东英寿说。
40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东英寿见证了汉学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而逐渐在世界许多国家成为热门研究领域的过程。东英寿对汉学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说:“日本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联系,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有助于理解日本文化,这也是日本汉学研究延绵不绝、薪火相传的动力。”
对于两国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景,他充满希望。“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我盼望与两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一同仰而望山,俯而听泉,坐而论道。”东英寿满怀期望地说道。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