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现代表达,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发展,是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 张西平,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国际汉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2021年荣获意大利政府颁发的“意大利之星”勋章。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在其著名的《历史研究》中构建了一种文明形态史论,以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单元,对世界多样文明进行同等研究,探究世界文明演化的法则与规律。 多样性是文明存在的基本形态 汤因比认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6000多年人类历史上,世界上有过26种文明,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可分为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可与伊朗文明合为伊斯兰文明)、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等。 汤因比的多样文明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超越,其指出文明多样性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得到绝大多数学者的肯定。1998年第5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文明,并把2001年定为“联合国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年”,提出要展开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的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并认为这是保证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这两份重要的国际组织决议和宣言,不仅反映了当前世界文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也表达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保持和发展各自文明的热切期盼。可以说,它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联合国大会。李洋 摄 文明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东方文明的长期交流中实现的,苏美尔文化曾是希腊文明的导师,而基督教来自东方,传入欧洲后与希腊文明相融合成为西方文明的底色。中国的四大发明对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评价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亦如卡尔·马克思所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18世纪,当来华耶稣会士把中国文明传回欧洲后,形成了长达一百年的欧洲中国热。儒家思想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作为旗手的伏尔泰更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他曾说:“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首先应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关于如何对待不同文明,人类历史上有过惨痛教训。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印度文明、印第安文明、印加文明进行过掠夺、摧残甚至灭绝。据博克塞在《葡萄牙人的海外帝国》一书中统计,仅1450年至1500年的50年时间里,葡萄牙人在非洲捕获和收购的奴隶总数就多达15万人。西方人用刀和火耕作了这个世界,地理大发现既是人类对世界的伟大发现,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一次掠夺。在此过程中,西方资本虽成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但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却是一种历史性的灾难。这就是历史的二律背反。 如果说这导致一些文明消亡,那么经过20世纪初期的世界民族国家独立运动,就标志着非西方国家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西方文明独占鳌头的局面逐渐被非西方文明的国家发展和进步所打破,二者的关系再度成为世界性问题,这包括西方文明同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亚洲各国文明的关系,其中同中华文明的关系日益成为一个核心性问题。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廖攀 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亚洲其它文明辐辏的一道光景。中华文明的传入,成为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东亚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就是一个明证。 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在吸收其他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汉代到唐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祆教、摩尼教等,先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不仅汲取了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也对之进行了转化和创造,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其熔铸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6至18世纪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为中华文明输入了新的血液,中国人由此知道地球是圆的,夷夏之分的世界观顷刻瓦解。通过天文、数学、绘画、逻辑,一个多彩的西方立体地展现在明清士人面前,同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希腊哲学通过托马斯·阿奎纳的著作的翻译传入中国。 历经近代百年屈辱,中华民族从新中国成立即已开启了新纪元。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今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重新崛起以及将如何与西方文明、其他文明和谐相处,成为时代议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新文明观。 第十二届中俄文化大集在中俄界江黑龙江黑河段启幕。 图为俄罗斯艺术家演唱歌曲。宋福来 摄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和文明发展规律,及文明在世界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人类文明的交流的确存在暴力、战争、征服等激烈的碰撞方式,但同时,人类历史上也存在着文明之间和平的交流。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文明之间实现和平交流是极其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当下世界“文明冲突”将主宰全球。而关于文明互鉴与文明和谐的思想,对此有力地作出了回应,明确指出“文明冲突”完全可以避免,并提出解决文明差异的具体办法,说明了文明差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正如二十大报告所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立足于中国的土地与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太原小学生双塔寺点朱砂“开笔破蒙”。武俊杰 摄 在弘扬人类普遍文明价值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这是在追求普遍性中保持特殊性;在坚守中国文化底色的同时,不偏离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这是在坚守特殊性中,保持着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成人成己”的现代表达,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发展,是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在人类文明史上,在现代化的历史上,中国以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制度展示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当代文明的多样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东海、西海乃一海,东方、西方同在一个蓝天下。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东西方应该携起手来,让历史启示未来,再现新时代的东西方文明的大融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