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
鹊起于宋,鼎盛绵延元明清
留下了文明的足迹和灿烂的光华
4月27日,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文化课古代瓷器专题课程顺利开讲,本专题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桂梅老师主讲,来自40国的200余名学员参与本次课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桂梅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显性符号,杨桂梅老师以陶瓷的发展史为线索展示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瓷器作品,对中国瓷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讲解:从商周原始青瓷,到明清时期的青花、斗彩、珐琅;从普通的民间用品,到华贵的官窑;从器型到纹饰,从釉料到胎质等。无数能工巧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赋予它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和奇幻瑰丽的色泽。杨老师为学员们解读器物背后的工艺水准和艺术魅力,并阐述每件艺术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杨桂梅老师通过介绍多件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瓷器,揭示中国陶瓷体现的时代风貌与人文色彩,以及背后蕴含着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科学、技术、工艺、美学内涵。中国瓷器是中国文化和艺术西进的重要媒介,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时代,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广博的中国瓷器文化和杨桂梅老师的精彩讲解激发了学员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场气氛活跃。在互动环节,杨老师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为大家解答困惑。
课堂讨论热烈
“新汉学计划”
海外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
中国文物和博物馆笔译工作坊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
中国文博笔译工作坊作为本项目的重点活动,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承办。
本次工作坊以文博翻译为主题,聘请国内外19位知名专家、学者、译者,特开设中国文化课、语言翻译课,其中中国文化课为公开课,所有学员(截至目前,本次工作坊共有253人报名,涵盖40个国家和地区)与非学员均可学习,语言翻译课只面向报名学员,分语种(阿拉伯语、英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波斯语)单独授课。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致力于借助双方优势,凝聚汉学家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世界汉学中心将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重要使命,致力于联络并激活遍布全球的汉学家,打造以汉学家为“思想源”的智库,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形成稳定学术交流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世界汉学与中国文学、出版、影视、艺术、文博等相关产业的对接机制。中心将通过数据库建设、学术出版、翻译服务、论坛会议、研习研修、智库咨询等方式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学家交流和学术往来互动。
2024-11-05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