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8日下午,喜马拉雅中国论坛(南亚地区汉学家大会):“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分论坛召开,尼泊尔人口地理学资深教授Vidya Vir Singh Kansakar,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Avijit Banerjee),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教师柏那亚(Pranaya Chitrakar),中国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志农四位学者通过精彩的演讲揭示了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在当前时代的重要意义。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全面、深入地诠释了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所蕴含的多维度、多层次内涵,展现了宝贵的学术见解和深刻的理论剖析。本场分论坛由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Bali Deepak)担任学术主持,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讲师古马尔(Khadka Kumar)担任学术评议。
主旨演讲
尼泊尔人口地理学资深教授Vidya Vir Singh Kansakar首先深入阐述了尼泊尔独特的地理位置对其文化和人口结构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表示,历史上尼泊尔与中国之间通过佛教等文化纽带建立了深厚联系,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在宗教、哲学等领域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还为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现代以来,中尼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关系稳步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最后,Vidya Vir Singh Kansakar教授指出,尼泊尔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与机遇。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院长阿维杰特·班纳吉(Avijit Banerjee)的发言“印中文明互动:两国人民的文化融合和友谊”,则从文明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印中两国人民的文化融合和友谊。他指出,印度和中国作为世界两大文明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佛教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不仅促进了双方在宗教、哲学等领域的思想交流,还推动了两国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互相借鉴和融合。阿维杰特·班纳吉院长进一步强调了人文交流在印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教师柏那亚(Pranaya Chitrakar)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深入分析了中尼经贸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中尼经贸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更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双方在贸易、旅游、投资、建设工程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柏那亚特别提到汉语在中尼经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随着中尼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入,汉语将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中国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志农则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关注尼泊尔利米人在中尼边境贸易中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适应。李志农副院长深入剖析了利米人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在中尼边境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占的地位,她指出利米人在长期的中尼边境贸易中形成了独特的贸易网络和文化特征,他们不仅是中国与尼泊尔经济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此项研究对于深化理解边境地带少数民族在跨国界交流中的主体性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次分论坛的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学术补充,其研究不仅增进了学界对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多维度、多层次内涵的理解,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和启示。相关研究成果在理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在当代背景下的演变,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上,展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学术影响。
2024-12-16
2024-12-13
2024-12-12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