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翼,“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在青正式拉开帷幕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4-06-20

  6月18日,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合作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2024正式拉开帷幕,12个国家的15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参加活动。

1.png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汉风》杂志主编黄卓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随风(Javier García),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兼职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俄罗斯著名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Solonin Kirill),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复旦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狄(Dario Famularo),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范玉雪(Pham Ngoc Tuyet)等担任“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专家和青年导师。

  开营仪式

  “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

2.jpg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引用著名汉学家艾恺所述“世界汉学中心是世界汉学的中心”,为本届研习营定下基调。他强调,研究中国必须深入理解传统思想文化和历史,并结合当代视野探讨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动因。作为“新汉学博士”毕业前的最后一站,来到世界汉学中心意味着将要迈上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之路,开启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新阶段,期望大家能够在未来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推动不同国家间的学术互动与人文交流。

3.png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副处长王昕生代表语合中心对即将毕业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们表示祝贺,他回顾了“新汉学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的卓越成就,该计划立足于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已支持了来自97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未来,“新汉学计划”将持续支持青年学者们的学术发展,希望各位博士们能成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青年力量,将世界文化带入中国,将中国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各国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

4.png

  来自尼日利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李明诚(Uzodinma Chinenye Gerlof)作为营员代表发言,受益于“新汉学计划”系统化的培养和丰富多元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同类别学术研讨会磨练了学术论文撰写技巧,有效提升了学术思辨能力。他提到,在读博期间,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的洞察也更为透彻,这段珍贵的学习历程将为他未来致力于中非友好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5.png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副处长王昕生一同为8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颁发“新汉学计划”博士项目结业证书。

  学而致知——问道中国

  “新汉学计划”博士学术讲坛

  随后,“学而致知——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学术讲坛”,8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们从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学、文学、宗教学等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分享博士在读期间针对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成果及学术科研经验,详细表达了未来深耕文化交流与科研深造的学术愿景。

  语言为媒,和美与共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6.png

  吉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马西(Maximiliano Benatti),分享了他如何在地球另一端与中文结缘以及如何在导师的鼓励下走上学术道路的故事。他在模因论、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了中文与西班牙语词缀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同,研究针对两种文化的互相理解、中西文翻译以及汉语国际教育领域都有借鉴意义。

7.jpg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别区域研究博士李明诚(Uzodinma Chinenye Gerlof)从公共外交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孔子学院在非中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非洲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他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非洲对中国经验、发展、建设及中非合作的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表示愿意继续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中非、中尼关系及友谊发展。

8.png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莱昂(SOVI-GUIDI Wachinou Lionnel Pyrrhus)通过实验语音学对贝宁龚语(Gungbe)的声调和语调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通过对比龚语和汉语的声调特征,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在非洲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他还表示,未来希望继续深耕中非语音学,深化汉语与非洲语言的语音对比研究,以促进汉语在非洲的推广与教学。

9.jpg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博士欧力(Kenne Michel Olivier)探讨了喀中关系背景下喀麦隆中文教育的发展情况,深入分析了喀麦隆中文教育总体状况,系统梳理了喀麦隆中文教育不同学段和教育类型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因素与特征及可能性解决对策。他对“新汉学计划”一直以来的坚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未来将继续努力进行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为促进喀中友好关系的使者。

10.jpg

  印尼三一一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培养的博士生李雪梅(Quinta Avenida)通过分析中国小说及其印尼译本,探讨了跨文化翻译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差异。她应用翻译研究和叙事理论,研究文化元素的处理、叙事结构变化及意识形态转换,为提升翻译实践和促进中印尼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她回顾了“新汉学计划”对她研究的支持,并期待未来深化汉学和翻译的研究。

11.png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张天诚(Dian Prasetyo Adi)通过对印尼语—汉语双语者的研究,探讨了双语经验、语码转换与认知控制的关系。他采用调查问卷和实验任务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了75名双语者的数据,为理解双语者的认知优势提供了新的证据,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语言学习与认知加工的研究。

  文化为桥,海丝情深

  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2.png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生林如隆(Lim Lu Leng)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探讨了新加坡电影中的身份认同、多元文化、华族文化等课题,他的研究挖掘了电影文本的艺术价值,并尝试从新的视角剖析新加坡电影。最后他对“新汉学计划”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分享了未来继续深化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意愿。

13.png

  马来亚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魏明宽(Gooi Ming Kuan)研究南华文化圈的汉传佛教网络研究,聚集于华侨、侨僧与寺院之间的流动与互动。他通过多点考察方法探讨了汉传佛教网络的建构和运作,及该网络对南华文化圈的影响,并反思汉文化圈研究。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并感谢“新汉学计划”的支持。

14.jpg

  本场点评专家李春青教授、薄国强教授(Roland Boer)表示,八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深入钻研、广泛探讨,从汉语与西班牙语的词缀对比,到贝宁龚语的声调与语调研究,每一个议题都透露出对汉学新义的深入挖掘与洞见,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汉学精髓的承继与弘扬,更彰显出对当代中国学的勇敢开拓与思维创新。孙建华专家总结到,“新汉学计划”博士们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汉学学者的学术风采,期待未来大家以学术为翼,在世界汉学中心正式启航。

15.jpg

  本次研习营主要活动设开营、结业仪式,以及“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青年导师说”学术座谈、“新汉学”博士生讲坛、教育研学、Vlog主题专访等多个研习版块。以期在多位知名汉学家、作家的指导引领下,积累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学术经验;全面了解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最后通过座谈及写作等形式,将所见所感化为所知所得,为营员博士毕业后对中国开展多样化的专业研究积累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