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世界汉学讲坛”第二讲:“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在青岛成功举办。阿塞拜疆青年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参加相关活动,并在世界汉学中心接受中新社专访。
以下为专访内容。
阿塞拜疆青年汉学家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有个远大的理想,有生之年将中国经典古籍直接翻译成阿塞拜疆语出版,不再借助俄语、英语等第三方语言,因为可通过直译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翻译是文化交流之间最结实的桥梁”
阿利耶夫本是阿塞拜疆一所高校英语系本科生,2001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来到上海大学读书,改读汉语专业。此后20多年他几乎完全生活在中国。2016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后,阿利耶夫赴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工作。回忆往事,阿利耶夫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此生能与中国结缘”。
22年来,阿利耶夫坦言,他亲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去”的过程,如今他自己也成了中国文化输出及中外文明交流的参与者。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关系迈上了历史新台阶,包括他的祖国阿塞拜疆。但此时阿利耶夫发现,阿塞拜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了解并不全面,两国青年学者的交流机会与互动平台也不是很多。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向自己的同胞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学生时代的一次汉语比赛经历对阿利耶夫的触动很大:“当时有评委问一位选手,将来要如何向世界推广汉语?那位选手的回答我并不满意。如果当年评委这样问我,我会直接告诉他,将来,我要通过翻译中国作品、研究中国典籍来推广汉语与中国文化”。那时他已经意识到,翻译是文化交流之间最结实的桥梁,那也是这个梦想留在阿利耶夫心里最初的火种。
种子一旦种下,终会开出灿烂的花朵。为了花开这一日,阿利耶夫已默默努力了20年。
2002年,来中国不久的阿利耶夫就开始在阿塞拜疆本土媒体发表有关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文章。在努力学习中文十几年后,他开始尝试翻译一些中文作品,比如莫言的短篇小说。他的不少作品在阿塞拜疆文学期刊上相继发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外,阿利耶夫用多年心血编撰了四部不同用途的汉语-阿塞拜疆语词典,并完成《阿塞拜疆语讲中国文化》一书的写作。“我在这本书里也翻译了一些典籍的节选,比如《论语》《道德经》”。
眼下,“我正努力翻译整部《论语》”,阿利耶夫说。谈到为何选择古籍翻译,他表示,虽然中阿交流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开通之时,但源于翻译人才长期缺失等因素,阿塞拜疆历来很少有中国古籍的直译作品,大部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书籍都是从第三外语翻译而成。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因翻译不准确而引发的对中国文化理解上的偏差。
阿利耶夫接着说,“长期以来,阿塞拜疆人学习汉学都是参考俄语或英文版的中国古籍,其中有很多对阿塞拜疆人来说很奇怪的发音和解释得不够清晰的概念。但随着我对中国文化了解越发深入,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很多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应该借鉴儒家思想。所以,我想好好直译几本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过影响的经典中文古籍,让阿塞拜疆人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之间的联系”。
阿塞拜疆汉学家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在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参观
“孝道”“团圆”皆是中阿文化共通之处
在与古代典籍不断对话的过程中,阿利耶夫发现,同在东方文化群中的中国文化与阿塞拜疆文化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孝道”“重义”等道德观念,以及“团圆”这一家庭观念,这为他的翻译工作减轻了一些难度。但阿利耶夫也坦言,翻译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和”、道家常说的“气”,还有“阴阳”,“阿塞拜疆语里没有这些词,这些概念脱离中国哲学思想很难在其他语言体系里解释清楚。”
“很多人问过我,‘道家’是宗教吗?宗教对西方文明影响巨大,但影响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的只有思想没有宗教,所以西方人会完全按照宗教理解‘道家’。”
那么,这些概念要怎样解释清楚?阿利耶夫笑了笑,“我后来发现了一个有普世性的解释方法。儒家、道家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观,而哲学本来就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这说明中国人自古重视科学。我从科学角度去解释这些古代思想,很多人就可以理解了。但我至今还没想好如何用阿塞拜疆语解释清楚‘道家’和‘道教’两个相通却不同的概念”。
不想把“道”再译为“Tao”
“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我们语言体系里没有的汉字和概念要怎么翻译。”翻译过程中,对部分已成惯例的音译术语,阿利耶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仍以“道”举例,在英语、俄语教材甚至著作中,这个词经常被翻译成“Tao”的音。阿利耶夫非常反对这种译法。“汉字拼音里的‘d’音阿塞拜疆语中也有,那我为何要用‘t’的音?如果不纠正过来,会引发一系列翻译问题,道家、道教、道法难道都要用这个错的音翻译下去吗?”
阿塞拜疆汉学家阿格申·阿利耶夫(Agshin Aliyev)在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与好友交流
中阿交往2000年,语言是最好的记忆
在中阿文化间“自在穿行”了20多年后,阿利耶夫发现中阿两国千年交往史中有很多故事鲜为人知。比如,阿塞拜疆语中竟有来自中国的典故。
据阿利耶夫介绍,“祝你心想事成”,阿塞拜疆语中的一种说法是“祝你的梦想成为中国”。这个典故起源于十三世纪一座很小的清真寺,它位于古阿塞拜疆首都的内城,名叫“中国清真寺”。这个清真寺门口有个专门迎送祈祷者的人,祈祷者离开时他会祝福人们:“祝你心想事成”,但他用阿塞拜疆语表述的则是“祝你的梦想成为中国”。
然而,阿塞拜疆语中的中国并不是“China”,而是Qin(秦音)。语言是历史最好的记忆,阿利耶夫称:“很多丝绸之路沿线国都将中国称为‘秦’,这也佐证了中阿人民交往可追溯到的年代。”也有学者认为阿塞拜疆语中的“Qin”来自古汉语中国的“真”,即“祝你梦想成真”。但无论哪种解释,这种说法都可以确定出自汉语,更是古代中阿两国语言交往的证明。
阿利耶夫还提到,中国文明的痕迹在阿塞拜疆随处可见。近年来,阿塞拜疆古墓中发现了形象美好的龙。阿塞拜疆也有自己的龙形象,但形象并不友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些龙图案来自中国……“那么,这些龙是怎么飞到阿塞拜疆的,至今还没有解开这个谜团”。另外,十三世纪阿塞拜疆最伟大诗人尼扎米(也称内扎米)写了五卷长篇史诗,其中,《七仙女》和《亚历山大之书》两卷中,多次写到了来自中国的美人和与中国相关的比喻。
在阿利耶夫看来,中国文化最迷人之处在于传承。他说,当你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中“和”的意义,就会明白今天中国为什么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价值观上的传承,是全世界需要共勉的,当然也包括阿塞拜疆,我想把这些传承的故事、美好的中国故事讲给阿塞拜疆人听。”
阿塞拜疆对汉语学习需求十分旺盛
阿利耶夫特别提到,阿塞拜疆国内的汉语学习需求十分旺盛。为此,阿塞拜疆盖达尔·阿利耶夫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了“远程汉语教学”倡议,并与阿塞拜疆经济大学合作启动了这一项目,目的就是为了给所有阿塞拜疆人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
阿利耶夫一再强调,汉语人才培养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早在十几年前,阿塞拜疆就在国内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去年,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还与阿塞拜疆卡扎尔大学共同成立了“卡扎尔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在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阿塞拜疆语专业,并招收了第一届十名本科生。阿利耶夫成了这一学科建设的负责人。“这批学生去年已经毕业了。我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我希望他们日后成为两国文化交往的纽带人物,从他们做起,让中阿两国的文明交往再延续2000年。”(完)
2024-10-21
2024-10-18
2024-10-17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