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对外译介过程中的跨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是不同文化发生碰撞的必然过程,需要辩证对待。世界文化并不是彼此隔绝孤立,也不是完全融为一体,而是保持着、发展着各自特点并有机融合。我们需要站在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兴的高度来正视跨文化误读,重新思考人类性及世界性的共通意识和共同问题,让“中国特色”进一步拥有“世界性”,在多元文化互动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2020-11-25
穆旦:作为诗人的翻译家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上为浙江海宁望族,1932年入南开高中后开始写新诗,1935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10月,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继续学业(除主修英语文学,还选修了俄语),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任随军翻译,赴缅甸对日作战。194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探险队》,1947年自印诗集《穆旦诗集》,1948年出版诗集《旗》。1949年初随联合国粮农组织赴泰国,同年8月赴美,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攻读英美及俄罗斯文学。

2020-11-23
中国文化译研网宣传片(更新中文版)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org)是一个旨在帮助世界各国多语言读者和观众及时发现、翻译、创作和分享优秀中国文化作品的公益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关注中国文化的全球读者、观众、译者、专业人士提供找作品、找翻译、找资助、找渠道等服务,支持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机构之间开展深入广泛的文化互译合作。

2020-11-20
推动中国文学西传的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

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成长在英国汉学逐步转型的二战时期,是斯卡伯勒报告的第一批受益者。作为英国第一代专业汉学家代表,他从理雅各、阿瑟·韦利等汉学前辈手中接过汉学薪火并将其引入专业汉学的殿堂。在他看来,英国汉学应该摆脱历来与宗教、政治和经济的瓜葛,以学术为本位,秉持人文主义原则,坚持以文学为研究与教学的基础。

2020-11-20
从乐府民歌到聊斋志异,我为什么把中国古代文学人物故事串联成书

韩国神话学学者金善子创作的《文学之林中读中国》系丝路书香工程“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简介见文末)第四期申报书目,近日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金善子教授进行了一次创作对谈,以期了解她与中国神话之间的跨时空交流和结下的不解之缘。

2020-11-19